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、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领会和研究阐释,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深化校地合作,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,加快推动河源校区建设,实现广师大河源校区“与河源崛起共成长,为河源发展作贡献”的目标,致力于将校区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校区,为河源市“融湾”“融深”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、技术和智力支撑。
一、学科专业布局优化,人才培养支撑河源建设
为更好服务河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,我校结合河源经济社会发展、产业特点,于2022年在河源校区新设体育与健康学院、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2个四年制二级学院,分别开设体育教育专业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,于2022年开始招生,每个专业招录150名学生。2023年起,河源校区继续紧密对接河源市在基础教育、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需求,增设基础教育学院、数字创意学院等四年制二级学院,布局设置符合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特色专业群,将人才培养与城市建设发展协同联动,为助推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于此同时,河源校区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,通过加强学风建设,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促进学生成长成才,校区成立三年来,在校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9人次,获得省级奖项13人次,获得市级、校级奖项901人次。
二、合作共建人才高地,第一资源服务河源产业
我校依托河源校区积极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(广东)河源办学点建设,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开展技术人才培育工作,以能力建设为核心,搭建覆盖全市的经理人培育平台,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模式。累积已为河源五县二区培育初级技术经理人147名、中级技术经理人50人。学员间产学研合作、技术交易案例频现,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,在推动我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。工作成效先后被《河源日报》、《南方+》等主流媒体报道;依托广师大七百名博士等优质人才资源,构建有组织科研图谱,厘清高层次人才技术领域与研究成果,组织开展“百名博士河源行”等系列活动,牢牢把握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高效农业、现代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机遇,引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团队,开展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工作。以“柔性引才”方式为广东雅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、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、广东霸王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、河源市鹏准模具有限公司等提供技术服务,为河源市科技龙头企业培育、关键共性技术突破、重大项目实施、关键领域产业转型升级、人才引育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。
三、合作共建平台基地,助力河源科技创新
在技术研发创新上,组织电子信息、先进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力量,校地共建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,围绕河源市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,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。依托河源市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站,有效推动河源市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,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搭建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对接平台,加快打造“双区”科技成果转化地。与河源市科技局共建“河源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”,整合汇聚农村科技特派员资源,为特派员提供成果对接、成果路演、技术培训及后勤保障等服务,便于他们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、传递科技成果和示范经验、推广科学种植,从而增强农民对科技创新的信任和认可,推动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“三农”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建立,打造成为可供全省复制、推广的示范单位,助力河源乡村振兴及百县千镇万村工程。承担河源高新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项目,发起成立河源高新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,紧密对接区域和高新园区创新主体,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,依托产业调研、专利信息挖掘、检索分析及专利导航等优势,精准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、专利分级分类,建设高价值专利池,打造企业品牌、推动河源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。
四、举办专场论坛活动,促进成果转移转化
举行河源市专利转化促进项目推进暨校企科技成果对接会、高价值专利培育赋能模具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,着眼于推动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,以协同创新、开放共享的姿态,推动一批高水平布局、高效益运用、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落地,推进政企学研用协同创新,全面提升河源的知识产权创造、运用、保护、管理和服务水平,推动专利技术适配区域产业发展转化实施,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市场保护能力,为河源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知识产权服务,助力河源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。举办河源市科技企业“湾区高校行”科技成果对接会,积极促进高校院所优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,帮助河源企业解决技术研发、人才等问题,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。系列活动初见成效,目前已逐步与河源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有效对接的关系,通过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及科研成果转化有力支撑河源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